刘金松 | 疑罪从无裁判共识及其形成机制的法理阐释
当代法学编辑部
2025-09-11 09:32
文章摘要
本文以中国司法制度为背景,探讨疑罪从无裁判共识的形成机制及其法理基础。背景方面,尽管1996年《刑事诉讼法》确立了疑罪从无规则,但实践中存在“失灵”和“异化”现象,如检察机关撤回公诉或法院作出“疑罪从轻”裁判。研究目的旨在分析在中国特色司法环境下,疑罪从无裁判所需的共识类型(精英共识与大众共识)及其形成过程,包括一阶共识(合议庭通过程序约束和后果考量认定疑罪)和二阶共识(通过分权式决策机制达成裁决)。结论指出,未来需通过陪审实质化、庭审实质化和审判监管制度改革,深化疑罪从无裁判共识的制度基础,确保其有效实施和公平正义。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