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平:夏至节俗
中国历史研究院
2025-06-21 20:30
文章摘要
本文详细探讨了中国夏至节的历史渊源、节俗形成及其在不同朝代的发展和变化。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受到重视,形成了以占卜天时、祭祀地神、报赛祖先、静养休息为主要特色的时令节俗。汉代夏至节已经形成,官府休假,民间互相饮宴娱乐。魏晋南北朝时,夏至节称为“夏节”或“夏至节”,南方形成了吃粽子、头插楝叶等新习俗。唐代夏至休假三日,朝廷赏赐冰酒和杏子,江南地区夏至食俗丰富。宋代继承了唐代休假制度,夏至节各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节俗,如“求百饭”、送烤鹅等。元代以后,夏至节的地位下降,但民间仍保留了一些传统礼俗。明清时期,夏至节的重要性不如端午节,但官方仍举行祭祀地神的仪式,民间也有荐新祀祖、吃冷淘面、馄饨、粽子等食俗。文章还介绍了夏至“数九”习俗及其在各地的流传情况。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