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忠奸之辨:抗战时期中国人对苏武、李陵“气节”问题的认识与运用
中国历史研究院
2025-05-16 19:30
文章摘要
本文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国人对苏武和李陵“气节”问题的认识与运用。文章首先介绍了“气节”的概念及其在传统与现代中国的不同表现,指出苏武和李陵作为“守节”和“失节”的典型,在抗战时期被广泛传播和讨论。文章从汉代至抗战前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了苏武和李陵形象的演变及其在抗战时期的符号化过程。研究发现,抗战时期苏武被塑造为民族英雄,激励国人坚守民族气节;而李陵则被视为汉奸典型,警示国人勿失节投敌。文章还通过马占山和周作人的案例,展示了战时中国人如何运用苏武和李陵的历史资源进行政治选择和身份认同。最后,文章总结了“气节”问题在抗战时期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强调历史资源在现代中国的创造性转化及其时代意义。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