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 ∙ 跨域 ∙ 身体移动 ∙ 知识传播: 马来亚共产党史的再思考

潘婉明
{"title":"在地 ∙ 跨域 ∙ 身体移动 ∙ 知识传播: 马来亚共产党史的再思考","authors":"潘婉明","doi":"10.1142/S1793724811000162","DOIUrl":null,"url":null,"abstract":"马来亚共产党 (简称 \"马共\"), 自1930年成立至1989年其总书记陈平与马泰两国政府签订和平协议为止,共历时约59年. 1930年代为马共草创期,因受殖民地政府牵制而进行地下活动。日据时期,马共动员组织人民抗日军,并与英军合作抗敌。战后,马共被承认为合法组织,公开活动,声势日隆,直到1948年6月中旬英殖民地政府颁布紧急状态,才改采武装斗争从事游击战斗。但马共在各方面条件悬殊的情况下处于下风,其部队向北撤到泰南边境,个别人士流亡到印尼,主要领导人则前往中国。许多被政府逮捕的马共成员或马共同情者被判刑复驱逐出境,大部分被安置在中国南方各省的 “华侨农场”,其中一些人在政策开放后又移居香港或澳门。换言之,马共的战斗虽为马来亚之独立而战,却也跨出了本土,跨越不同地域。当被研究的对象一直不断移动,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 “在地”与“跨域”的意义。而当研究者本身的位置和身份加入讨论以后,“在地”与“跨域”的问题就变得更复杂纠结了。另一方面,在地与否也可以与身体的移动无关。在战后意识形态大对决的20世纪40、50年代,知识通过刊物和书籍的翻译及传播,达到了惊人的效果。在新马,人民通过左翼阵营的读物来理解共产主义政治,憧憬延安,揣摩理想社会的图像,这是一种在地启蒙的境外想象。本文将尝试以马共的历史、田野调查和文献为例,讨论“在地”与“跨域”的相对性与不固定性。","PeriodicalId":366094,"journal":{"nam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sporic Chinese Studies","volume":"136 1","pages":"0"},"PeriodicalIF":0.0000,"publicationDate":"2011-12-01","publicationTypes":"Journal Article","fieldsOfStudy":null,"isOpenAccess":false,"openAccessPdf":"","citationCount":"0","resultStr":null,"platform":"Semanticscholar","paperid":null,"PeriodicalNam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sporic Chinese Studies","FirstCategoryId":"1085","ListUrlMain":"https://doi.org/10.1142/S1793724811000162","RegionNum":0,"RegionCategory":null,"ArticlePicture":[],"TitleCN":null,"AbstractTextCN":null,"PMCID":null,"EPubDate":"","PubModel":"","JCR":"","JCRName":"","Score":null,"Total":0}
引用次数: 0

Abstract

马来亚共产党 (简称 "马共"), 自1930年成立至1989年其总书记陈平与马泰两国政府签订和平协议为止,共历时约59年. 1930年代为马共草创期,因受殖民地政府牵制而进行地下活动。日据时期,马共动员组织人民抗日军,并与英军合作抗敌。战后,马共被承认为合法组织,公开活动,声势日隆,直到1948年6月中旬英殖民地政府颁布紧急状态,才改采武装斗争从事游击战斗。但马共在各方面条件悬殊的情况下处于下风,其部队向北撤到泰南边境,个别人士流亡到印尼,主要领导人则前往中国。许多被政府逮捕的马共成员或马共同情者被判刑复驱逐出境,大部分被安置在中国南方各省的 “华侨农场”,其中一些人在政策开放后又移居香港或澳门。换言之,马共的战斗虽为马来亚之独立而战,却也跨出了本土,跨越不同地域。当被研究的对象一直不断移动,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 “在地”与“跨域”的意义。而当研究者本身的位置和身份加入讨论以后,“在地”与“跨域”的问题就变得更复杂纠结了。另一方面,在地与否也可以与身体的移动无关。在战后意识形态大对决的20世纪40、50年代,知识通过刊物和书籍的翻译及传播,达到了惊人的效果。在新马,人民通过左翼阵营的读物来理解共产主义政治,憧憬延安,揣摩理想社会的图像,这是一种在地启蒙的境外想象。本文将尝试以马共的历史、田野调查和文献为例,讨论“在地”与“跨域”的相对性与不固定性。
在地 ∙ 跨域 ∙ 身体移动 ∙ 知识传播: 马来亚共产党史的再思考
马来亚共产党 (简称 "马共"), 自1930年成立至1989年其总书记陈平与马泰两国政府签订和平协议为止,共历时约59年. 1930年代为马共草创期,因受殖民地政府牵制而进行地下活动。日据时期,马共动员组织人民抗日军,并与英军合作抗敌。战后,马共被承认为合法组织,公开活动,声势日隆,直到1948年6月中旬英殖民地政府颁布紧急状态,才改采武装斗争从事游击战斗。但马共在各方面条件悬殊的情况下处于下风,其部队向北撤到泰南边境,个别人士流亡到印尼,主要领导人则前往中国。许多被政府逮捕的马共成员或马共同情者被判刑复驱逐出境,大部分被安置在中国南方各省的 “华侨农场”,其中一些人在政策开放后又移居香港或澳门。换言之,马共的战斗虽为马来亚之独立而战,却也跨出了本土,跨越不同地域。当被研究的对象一直不断移动,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 “在地”与“跨域”的意义。而当研究者本身的位置和身份加入讨论以后,“在地”与“跨域”的问题就变得更复杂纠结了。另一方面,在地与否也可以与身体的移动无关。在战后意识形态大对决的20世纪40、50年代,知识通过刊物和书籍的翻译及传播,达到了惊人的效果。在新马,人民通过左翼阵营的读物来理解共产主义政治,憧憬延安,揣摩理想社会的图像,这是一种在地启蒙的境外想象。本文将尝试以马共的历史、田野调查和文献为例,讨论“在地”与“跨域”的相对性与不固定性。
本文章由计算机程序翻译,如有差异,请以英文原文为准。
求助全文
约1分钟内获得全文 求助全文
来源期刊
自引率
0.00%
发文量
0
×
引用
GB/T 7714-2015
复制
MLA
复制
APA
复制
导出至
BibTeX EndNote RefMan NoteFirst NoteExpress
×
提示
您的信息不完整,为了账户安全,请先补充。
现在去补充
×
提示
您因"违规操作"
具体请查看互助需知
我知道了
×
提示
确定
请完成安全验证×
copy
已复制链接
快去分享给好友吧!
我知道了
右上角分享
点击右上角分享
0
联系我们:info@booksci.cn Book学术提供免费学术资源搜索服务,方便国内外学者检索中英文文献。致力于提供最便捷和优质的服务体验。 Copyright © 2023 布克学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20795号-1
ghs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870号
Book学术文献互助
Book学术文献互助群
群 号:481959085
Book学术官方微信